央广网北京12月22日消息(记者王迟)防止返贫致贫是基本民生保障的底线目标。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专家觉得,当前,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还面临自然、市场等诸多发展风险,这些风险伴随着农业农村的长期发展,要建立起常态化的帮扶机制,更要一直激发低收入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提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这两项政策又再次强调,这充分表明两项政策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表示,两项政策也是贯彻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路径,更是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及时有效地回答了一系列亟须决断的重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指出,目前虽然没再次出现大规模返贫现象,但风险因素依然存在,如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行情报价波动、家庭层面风险等。
“我们未来长远的发展目标不单单是防止返贫,而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他建议,能够准确的通过不一样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特征,采取差异化的帮扶政策,同时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的长效机制,从而确保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能获得持续的、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帮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张琦强调,当前,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还面临自然、市场等诸多发展风险,这些风险伴随着农业农村的长期发展,要建立起常态化的帮扶机制,整体看来,还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政策规划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坚持久久为功。更要一直激发低收入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如坚持通过帮扶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坚持通过更加多元化的帮扶手段带动不同人群,坚持群众主体,切实让农民群众通过个人的努力享受农业农村发展的红利,也要不断的提高农民群众的各项能力和技能厚植人力资本。
会议特别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乡村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提高传统农业的产值,还要发展多元化的乡村产业,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说。
他表示,要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起的产业融合发展,培养乡村新业态(如乡村电商、乡村旅游、农村养老产业等);推动传统“土特产”的品牌化和市场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品质,提高农村经济活力。
胡冰川建议,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明年的“三农”工作应聚焦以下几个关键领域。一是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推动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条件,推动“智慧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抗灾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逐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乡村公路、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提升农村环境和生活质量。
防止返贫致贫是基本民生保障的底线目标。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专家觉得,当前,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还面临自然、市场等诸多发展风险,这些风险伴随着农业农村的长期发展,要建立起常态化的帮扶机制,更要一直激发低收入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