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火狐首页 发布时间:2025-11-08 15:06:00 人气:1
大国之大,必有大国之重。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十五五”战略任务的第一条,明确要求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的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今年以来,从亲临洛阳考察洛轴集团,到奔赴山西阳泉考察阀门制造企业,习反复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继续把制造业搞好”。作为“共和国长子”、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是洛阳的当家产业,更是我市“建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挑大梁、走在前”的坚实支撑。
明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洛报集团统筹“报网端微屏”全媒体资源,以制造业高水平发展为主线,推出专题报道。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新兴起的产业崛起,从科技攻坚突破到人才活力迸发,洛报融媒记者深入工厂车间、走进研发一线、探访产业园区,捕捉每一个闪光瞬间,以真实的笔触、鲜活的案例,为您讲述洛阳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实践,呈现洛阳高水平发展的蓬勃脉动。敬请关注。
昨日,记者见到龙门实验室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海渊时,他刚参加完线上研讨会,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来自新疆试验田驻地同事的产品改进需求。顾不上多言,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启了又一轮紧张设计修改和线上模拟。
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设计现场,研发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在龙门实验室已是常态。“前线农户的每一句需求、地里的每一个难题,都是我们研发的‘指令’。”王海渊说,“我们要让图纸上的线条直接变成田垄上的实效!”
令人欣喜的是,瞄准油莎豆“易种难收”痛点,龙门实验室在推出两代三款油莎豆联合收获机、成功斩获批量意向订单基础上,前不久成功研发出新一代牵引式油莎豆收获机。该机型在核心指标不变前提下,响应农户需求,实现整机大幅减重,从而更加适配新疆广袤的沙漠土壤油莎豆田,为端稳中国“油瓶子”贡献科技力量。
滴水见太阳。围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学技术人才发展。
深入贯彻全会精神,龙门实验室当下正着力打造一体推进教育科学技术人才发展的示范样板、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的重要平台。聚焦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龙门实验室4个产业研究院和龙科(洛阳)产业运营服务公司握指成拳,“企业出题、运营公司选题、产业研究院答题”新模式越走越顺,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越融越紧,“视觉语言模型异常检测”“先进硅基电子功能材料”等一批标志性创新项目从实验室落向生产线,变现为真金白银。
“成了!”经历一天攻关,电脑模拟软件上的正面反馈让王海渊长舒一口气,他久久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暮色四合,龙门实验室的灯渐次点亮。这里不仅驶出事关“国之大者”的新农机,更涌动着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新机遇……(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霍学婷)
不见烟尘肆虐飞扬,不闻机器嘈杂喧嚣,唯有高精度机械臂轻舞、AGV小车穿梭,数字大屏上数十组工艺参数如脉搏般实时跳动。
昨日,走进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跃迁的转型新风扑面而来。在车间技术工程师杨福云轻松操控下,1.7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内,国内首条特大型轴承智能生产线有序运转,件件坯料在“智慧大脑”指挥下加速“变身”,即将成为护航“国之重器”的高端轴承,为中国制造注入坚实“洛阳保障”。
自2024年年底投产以来,这座代表轴承行业最前沿水平的智能工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化”,成为洛轴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借助“智慧大脑”与制造执行系统的无缝衔接,该智能工厂实现了从“单一品类”到“多元覆盖”的突破:此前专攻风电齿轮箱轴承制造,如今可灵活切换生产多品类高端轴承;过去单台设备仅能完成固定产品制造,现在每台设备都能依照订单需求,快速调整工艺参数,实现不一样的规格、品类轴承的柔性生产。
“以前产品换型要调整1个班,现在1个到2个小时就能完成切换,生产线柔度提升,订单响应速度也快了20%。”杨福云指着忙碌的加工岛介绍。
技术突破让生产力能级再上新台阶。依托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落地,该智能工厂将风电轴承加工能力极限从1800毫米拓展至1820毫米。
看似仅20毫米的跨度,却突破了主流风电主轴承产品量产的关键技术瓶颈,不仅为洛轴开拓了风电轴承新市场,更直接助力我国风电产业向高可靠性、国产化方向加速迈进。
数据印证实力:洛轴智能工厂投产至今,高端轴承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9.9%,为洛轴今年营收稳步增长贡献力量,新质生产力的“含金量”持续凸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白准确地提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是稳固产业根基的关键所在。
“作为洛轴一员,我将立足自身业务,让更多关键产品保障‘国之重器’无忧运转,用汗水和努力加速挺起民族轴承工业脊梁。”杨福云表示。(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陈曦 通讯员 余柯)
工厂里,高度智能化生产线飞速运转,一块块动能强劲的麒麟电池为高端新能源汽车装上“洛阳芯”。
工地上,塔吊耸立,焊花飞溅,成千上万名工人热火朝天日夜奋战,工程进度“一天一个样”。
走进中州时代新能源生产基地,数字赋能的智能工厂与如火如荼的工程建设交相辉映,奏响了先进制造业技术攀“高”、产业向“新”的生动交响曲。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习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水平发展的支撑能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最具成长性和发展的潜在能力的产业新赛道。中州时代的落地成为洛阳培育壮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关键一步,并按照“灯塔工厂+零碳工厂”标准打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标杆工厂。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早一步入局就多一份机遇。从场地平整到要素保障,从工程建设到人员招聘,中州时代项目建设不断刷新“洛阳速度”。
去年7月,项目一期30GWh顺利投产,目前已满负荷生产。前不久,项目二期电芯工厂和电池包工厂正式投产,再新增30GWh产能。与此同时,项目三期、四期建设全面提速,24小时昼夜施工,确保以最快速度建成交付。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可形成年产能140GWh,将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硬核支撑。
当下,与中州时代仅一路之隔的洛阳新能源产业园拔地而起。康本、广源、华域等一批中州时代核心供应链企业进驻投产,一个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千亿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支撑。”中州时代项目指挥部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下一步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尽快推动这座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投产达效,同时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链成群,为现代化洛阳建设积蓄新动能、构筑新优势。(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张若含)
AGV小车沿着预定轨迹丝滑穿梭,精准配送物料;机械臂灵活舞动,最快每2.5秒就有一个高压连接器成功下线;智慧大屏上,生产数据实时跳动,物流信息无缝衔接……昨日,记者走进中航光电新能源汽车事业部的生产车间,一股全力冲刺四季度的火热气息扑面而来。
繁忙景象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持续井喷。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互连方案供应商,自进入四季度以来,中航光电开足马力,以“满产”状态应对激增订单。
“目前,在全国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中,我们的车载产品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中航光电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陈硕说。这份“全覆盖”的底气,源于企业坚实的产品力与前瞻的创新布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中航光电聚焦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系统、充换电系统、智能网联系统等领域持续发力,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不断取得突破。
汽车连接器是汽车电气系统中用于连接电路、传输信号和电力的核心部件,相当于汽车的“神经传导官”。在连接器领域,中航光电自主研发的EVH6E高压连接器一经推出就引发行业关注。该产品不仅触点寿命达30万次微动磨损,更能实现整车复杂工况下1秒精准对接,其突破性的三轴空间自由度安装方案,为整车厂在紧凑空间内的布局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技术突破还体现在多个关键节点。抢占“铝代铜”新赛道的铝导线充电插座,为整车轻量化贡献力量;“下一代电池包连接器”能够完全满足电池包安全工作的升级需求;聚焦车载超充技术,通过“铝代铜”“排代线”技术方案,可将充电电流从250安至500安提升到500安至1000安,为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数百公里”的6C超充速率提供关键支撑。
“未来,智能网联业务将是我们的第二个战略增长点之一。新能源汽车业务也正从高压互连向整车互连拓展。”陈硕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以创新强化核心竞争力,以数智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奋力在新能源汽车这条“黄金赛道”上,变成全球一流整车互连技术方案提供商。(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赵晨熹 通讯员 宋笑笑 张轶)
昨日,记者走进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重型车间,焊花与机器轰鸣交织。一台“巨无霸”——直径11米、长6.4米的超大型矿用半自磨机正冲刺总装,即将开赴西藏翔龙矿业朱诺铜矿。
“这是我们为4700米极寒高海拔地区量身定做的‘高原战士’!”企业矿研院粉磨所主任工程师和蕴锋语气坚定地说。这台磨机不简单:齿轮传递功率达2×9000kW,搭载中信重工自主设计的最大静压滑动主轴承,承载能力强、调速灵活;更藏着“智慧大脑”,能实时适配高原气压与负载波动。
“过去这类装备全靠进口,我们用10年啃下硬骨头,现在不仅关键部件实现国产化,能耗也明显降低!”和蕴锋指着磨机核心部件介绍,语气里满是自豪。
从“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起步,中信重工近70年始终肩负“装备强国”使命。从为神舟系列研制核心部件、为大飞机供应铝合金结构件,到造出世界最大直径8.2×12.7米球磨机出口海外,企业以300多项“第一”“首创”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
如今,企业手握“矿物磨机”“矿井提升机”“智能防爆机器人”三项制造业单项冠军,依托1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与高层次人才团队,相继完成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础制造热加工工艺数据库”“石化爆燃环境防爆型机器人研制与应用规范”,以及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海上作业液压打桩锤”等国家重点项目,以“洛阳智慧”“洛阳创新”推动传统装备向绿色化、智能化跃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蕴锋说,“让中国造磨机更智能、更可靠,从洛阳出发挺进全球矿业市场,就是我们最实在的自立自强。”
车间外,夕阳为“巨无霸”镀上金边。这台即将远征高原的磨机,不仅是中信重工的“新名片”,更浓缩着中国装备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智慧和创新。(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郭学锋)
产学研一体化如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蓄势赋能?昨日,记者走进河南科技大学,进一步探索该校产业学院建设等创新实践,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所起的关键作用。
在河南科技大学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实验室,学生团队与企业工程师正围绕一台新型矿山装备的智能感知系统来进行联合调试。这个由产业学院、中信重工等多方共建的研发平台,已成为解决企业“真问题”、培育学生“真本领”的练兵场。
“我们与企业一同制订培养方案、组建导师团队,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直接来源于生产一线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机电工程学院(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院长谷瑞杰介绍,这种“入学即入企、课题即项目”的模式,确保了人才教育培训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依托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设立,入选全国首批50所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系全省唯一。近年,产业学院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与中国一拖、洛轴、中信重工等洛阳本土企业合作,为洛阳智能装备产业链输送了大量紧缺人才。
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的探索,是河南科技大学整体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的缩影。围绕洛阳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该校已相继布局建设多个特色产业学院,构建“一产业一学院”的协同发展格局。
这些产业学院致力于构建“高校+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产业园区”的深层次地融合体,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共享实验平台、共组创新联盟,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目的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对洛阳本土企业而言,产业学院成了“外挂”的研发部和人才库。一批中小企业通过与产业学院合作,获得了此前难以企及的技术上的支持和研发能力,加速了产品迭代升级。对行业而言,这种协同创新模式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共享与标准统一,提升了洛阳在相关领域的整体竞争力。
从“点”上的技术突破,到“线”上的产业赋能,再到“面”上的生态营造,河南科技大学产业学院的建设成效,生动诠释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洛阳实践,正为洛阳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源源不断注入“活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李雅君 通讯员 蔡海潮)
5日,在位于伊滨区的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一台无人驾驶拖拉机正以精准的圆周轨迹,安静地进行转向圆测试。它的每一个动作,都在无声诠释着中国农机装备方兴未艾的“智能革命”。
记者现场了解到,这款“洛阳造”智能农机,具备强大的多场景适应能力,可以依据不同农作物与地块条件,智能调节作业状态,实际做到“不同的地用不同的力”,其整体性能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转向圆测试是这头‘铁牛’的常规‘体检’。转向半径越小,意味着它在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下的通过性和适应性就越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通用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杨大芳说,团队正致力于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不断缩小拖拉机转向半径,全方面提升其作业效率。
同一时间,在该中心中试基地,工作人员正对装配好的8568多功能联合收获机进行出厂前最后检测。
这台被誉为“农机变形金刚”的大家伙,是国内首款240马力电液换挡多功能联合收获机,今年8月已完成小批量交付,在东北秋收“战役”中表现卓越,为守护大国粮仓贡献“洛阳力量”。
“它一举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不仅在收获效率、可靠性和驾驶舒适性上表现出色,其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也领先国内同类机型。”杨大芳介绍,这款收获机能通过更换配置,轻轻松松实现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及杂粮作物的高效收获,真正的完成“一机多用”,极大提升设备利用率。
时至中午,试验场上的无人拖拉机仍在不停运行,崭新的多功能收获机也已整装待发,准备奔赴下一片丰收的田野。
从无人驾驶拖拉机的研发成功,到多功能联合收获机的交付使用,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正以“藏技于粮”的智慧,为大国粮仓筑牢科技基石。
“十四五”以来,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持续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深层次地融合数字化手段,用一项项硬核创新锻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加速高端智能农机研发与迭代进程,为产业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崭新动能。面向“十五五”,该中心将持续聚焦高端农机装备研发,助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广袤田野间落地生根。
未来的华夏丰收图景中,必将有更多“洛阳智造”的科技之光熠熠生辉。(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申利超 通讯员 张雨彤)
5日,走进洛阳大数据产业园,设计感十足的建筑群与银杏叶飘落的道路相映成趣。在这里,跃动的字节正悄然重塑古都服务的形态,成为洛阳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前沿。
“以前说起服务业,人们想到的是餐饮、旅游、物流,但现在,数据成了新的‘生产要素’。”洛阳经开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白涛和记者说,作为洛阳市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发展的核心载体,洛阳大数据产业园正以“数据+”为引擎,推动传统服务业向智能化、平台化、精准化转型。
走进中移在线河南分公司的办公区,记者看到了别样的工作场景:一排屏幕闪烁,桌前空无一人,系统却在高效自动运行——比对签名相似度、核验人像信息、处理工单催办、完成在线名无形的“数字员工”精准无误地执行着曾经需要大量人力的任务。
“利用AI等技术,我们正从‘人力密集’走向‘智能驱动’。”中移在线河南分公司产品研究开发经理庞雯表示,这在大幅度的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了服务的标准化与风控的精准化。
在洛阳市城市生命线大数据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如同城市的“数字沙盘”,清晰地展示着洛龙区试点区域地下管网的实时动态。这套平台的核心能力在于全面感知、精确定位与智能预警。
“这相当于为城市装上了能感知、会思考的‘智慧神经’。”该中心行政负责人马卓亚介绍,目前,数千台管线示踪标识器如同管线的“身份证”,实现了地下管网的精确定位。同时,百余台隐患监测设备正实时监测井盖位移、燃气泄漏等数据,一旦异常,系统立即报警,通知有关部门及时响应。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慢慢的变多的创新服务正在洛阳生根发芽。在产业园内,各类基于数据平台的创新应用不断涌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逐步成为现实。此外,慢慢的变多的传统服务企业在这里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通过数据洞察客户的真实需求,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跨越。
“把数据用好用活,才能为产业升级注入真正有效的动力。”白涛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他们深刻认识到,服务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是关键一环。为此,园区正全力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聚焦智能交互、智慧应用等领域,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为构建具有洛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数据力量”。(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