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质、更有性价比
全国咨询热线:0314-4219918

决不能让数据造假“污染”监测生态

来源:火狐首页    发布时间:2025-01-28 20:13:13 人气:1

  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介绍,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专项整治以来,共查处了1968家弄虚作假第三方环境监视测定机构,移送刑事案件167起,公开曝光62个典型案例,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12月25日《北京青年报》)

  作为环境监督的“技术哨兵”,第三方环境监视测定机构本应居于中立立场,严格遵守监测流程和标准,客观、公正、准确地对排污单位的污染源进行监测、评价,这样得出的监测结果才能真实反映排污单位的污染源情况,实现环境监督的价值。

  然而,一些第三方环境监视测定机构,罔顾法律要求和职业操守,把环境监视测定当成儿戏,以各种方式给监测数据注水,致使污染源监测数据失真。这种虚假的监测背书,让相关污染行为更具隐蔽性、欺骗性,给排污单位的乱排污、多排污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打了掩护,而且会误导生态环境监管和决策。

  其实,第三方环境监视测定机构的弄虚作假也是一种“污染”,在某一些程度上成了相关排污单位环境污染行为的“帮凶”。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祭出重拳,对弄虚作假的第三方环境监视测定机构进行专项整治和严厉打击,取得明显战果,彰显了对环境监视测定数据造假“零容忍”的态度,释放出高压治理的信号。

  第三方环境监视测定机构数据造假触碰了法律红线,需根据情形承担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行政处罚责任或刑事责任。决不能让数据造假“污染”监测生态,有关部门要用足用好现有的法律武器,加大打击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还应考虑通过修法进一步理顺对第三方环境监视测定机构的监督责任,赋予生态环境部门对监测数据造假的处罚权限,可分层设定多个处罚档次,并设定没收违法来得到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相关资质等处罚,对相关违法人员实施失信惩戒和禁业限制。

  生态环境等部门还应一直在优化监管措施,升级监管能力,不断挖掘视频监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监管的潜力,健全对环境监视测定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现场可视、设备可溯、监测可控、样品轨迹可追”,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通过有奖举报等方式鼓励排污单位和环境监视测定机构的内部人员提供造假问题线索,形成内外监督的闭环,做到对环境监视测定弄虚作假早发现、早干预、早查处,最大限度压缩环境监视测定弄虚作假的操作空间,净化环境监视测定“生态环境”。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